|
|||
|
|||
在渤海湾的浪潮间,在五台山的云海下,在锡林郭勒的草浪里,一座座百米高的白色风机正以优雅的姿态转动叶片,将无形的风化作绿色的电能,点亮万家灯火。 这不仅是工业文明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,更是一场电建新能源人与山川湖海的深情对话。 天津滨海南港海上风电场、山西五台耿庄风电场、内蒙古锡林郭勒贝力克风电场——三座风电场跨越山海,以科技之力守护生态之美,用绿色能源串联起共同富裕的纽带,书写着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生态答卷,生动诠释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。 渤海湾畔:驭海追风的蓝色交响 △天津滨海南港海上风电场 站在天津滨海南港海上风电场(以下简称南港海上风电场)的观景平台上,眼前是绵延数十公里的海上风电场。百米高的风机如巨人般矗立于碧波之上,叶片划破海风时发出的低鸣与潮汐的节拍交织成曲。这座总装机容量90兆瓦的海上风电项目,每年可为华北电网输送1.77亿度清洁电力,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.45万吨。 “过去总说‘靠海吃海’,现在我们要让大海‘呼吸’得更畅快。”南港海上风电场创新采用“风机基座+鱼礁保护”一体化设计,在建设桩基过程中尽可能不破坏礁体,吸引牡蛎、贻贝等生物附着,为对虾、贝类、寄居蟹构筑起繁育家园,昔日的“能源孤岛”正变身“海洋牧场”。这种“海上发电、海底养鱼”的模式,正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海洋实践。 生态红利反哺经济,南港工业区依托绿电优势,吸引来化工发展、灯塔涂料、热电等企业落户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南港海上风电场周边建起了生态保护长廊,当地海鲜养殖逐年增长,印证了“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”的深刻内涵。 五台山下:追风逐日的绿色攀登 △山西五台耿庄风电场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五台山的晨雾,山西五台山耿庄风电场(以下简称耿庄风电场)的7台风力发电机已在海拔2000米的云海中运转多时。这个建在佛教圣地与自然保护区的风电项目,从诞生之初就面临着特殊挑战。“风机不能只是冰冷的机器,它得成为生态链的一部分。”耿庄风电场场长李雄至今记得巡检时发现的狍子、梅花鹿、环颈雉等生物的痕迹。 耿庄风电场创造性地采用“生态补偿”模式,将总占地面降低30%,为五台山的生物们规划出专属生态廊道。道路边坡播撒高山草甸种子,巡检过程中随手带走产生的垃圾,携带可降解垃圾袋的“生态巡检背包”等“近自然修复”技术,风电场化身为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。最富智慧的设计藏在风机基础周边:3米宽的缓冲带里,苜蓿与披碱草正被放牧的牛羊细细啃食。“我们与周边牧户组成了生态共牧小组,既解决了人工除草的生态风险,又为中华斑羚等偶蹄类动物提供了伴生环境。”如今,耿庄风电场的夜晚经常能听到动物此起彼伏的呼唤,佛学院学僧定期来此开展生态禅修。“以前砍树挖矿破坏山林,如今靠‘卖风景’也能致富。”依托风电场景观,周边村庄发展起高山民宿和生态农产品,五台山“红叶银叶共舞”的奇观,也成为了新的“旅游致富路”。 海拔2000米的3号风机平台上,本地姑娘瑞峰正在检查设备。这个曾经走在大山里的女孩,如今是风电场首批本地培养的女检修员:“咱们电厂的运营,解决了我们村里许多人的就业难题。”项目带动周边6个村庄种植高山药材,村民人均年收入有了显著提高,绿水青山间转动的叶片,不仅输送着清洁电力,更转动着乡村振兴的希望。 锡林草原:御风而行的生命长调 △内蒙古锡林郭勒贝力克风电场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贝力克风电场(以下简称贝力克风电场),99台风机如白色的骏马驰骋在无垠草原。作为建设在大草原上的项目,这里的每一台风机都讲述着现代科技与传统游牧文明的共生故事。“我们不是草原的客人,而是生态系统的共建者。”通过地埋电缆设计、施工期草皮移植技术和运营后定期播撒草种的“近自然修复”技术,项目区植被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0%以上,每台风机都深耕于草原,也保护着草原。 在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指引下,当地探索出“风—牧”协同系统:风机间隔区域种植优质牧草,叶片旋转产生的气流扰动促进草场通风,每年秋日牧民都会开着机器割草、晾晒、打捆,为牲畜储备过冬饲草,多出来的草料更是间接提高了牧民收入。牧民乌恩其感慨:“草场比十年前更茂盛,羔羊在冬日成活率提高了10%。”更让牧民惊喜的是,风机、蒙古包和草原雕塑的和谐共生,意外创造出“风电文化体验园”,吸引从207国道来往的旅人驻足拍照,让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有了新时代的注解。 现在的风既能吹动蒙古包的风铃,也能点亮城市的霓虹。贝力克风电场的绿电经由蒙西电网到达奶制品加工厂、风电旅游专线、智慧牧场管理系统……新能源的注入让草原焕发新生,生动证明了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”。 山海交响:吹动共同富裕的风 从渤海之滨到太行腹地,从锡林草原到华北电网,三座风电场通过新能源人的努力跨越空间紧紧相连,也连起了沿海与内陆的共富梦想。天津实施的海上风电防腐技术应用于山西高山风机,内蒙古牧场的生态修复经验反哺沿海滩涂治理,五台山创造的社区共建模式正在草原复制推广。这种跨越地理的互助,让新能源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纽带。 在滨海南港,来自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技术骨干正在学习海上风电运维经验;五台山风电场的技术骨干定期赴草原指导设备防沙维护;锡林郭勒的风电儿郎代表受邀到天津讲解草场修复经验。“我们不仅是风的捕手,更是‘两山论’的践行者。” 风起处,皆是金山银山 当海风、山风、草原风共同吹动时代的叶片,电建新能源建设者用实践给出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多元解法——在天津,是“海上风机与鱼礁共存”的生态增值;在五台山,是“红叶银叶共舞”的文旅融合;在锡林郭勒,是“风过草更茂”的牧业升级。这些转动在山海之间的白色风机,早已超越单纯能源设施的范畴,成为生态文明的立体教科书、乡村振兴的绿色新引擎。 截至2024年,三地风电场累计减排二氧化碳超337.45万吨,相当于再造森林64.86万公顷;带动周边12个村庄脱贫致富,创造绿色就业岗位1.2万个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一个民族对绿色发展道路的笃定选择——既要让风机转出清洁能源,也要让每一片山水焕发生机;既要守护万物共生的自然之美,也要创造共同富裕的发展之实。 风机仍在不知疲倦地旋转,将无尽的风转化为永续发展的动能。这跨越山海的转动里,藏着电建新能源建设者对自然的敬畏、对科技的执着、对乡土的热忱。 |
|||
【打印】【关闭】 |
|||
浏览次数: | |||
|